近年來,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成就令人矚目,同時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4月上旬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召開的2013化工產業發展研討會上,發展成就已不再是與會專家探討的重點話題,相反,行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卻成為熱議的焦點。與會代表普遍認為,在當前我國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產能過剩、對外依賴度高、節能減排與社會公眾質疑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化工行業發展中必須邁過的四道坎兒。那么,業內專家又有哪些針對性的解決建議?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第一道坎:產能過剩
談到產能過剩,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在會上指出:“我國化工產業產能過剩形勢嚴峻,產品同質化不斷蔓延。”對這個論斷,顧宗勤已經不是第一次談到了,在若干年前,他就曾經直白地表示,幾乎所有化工產品都過剩??蓵r至今日,行業產能過剩的情形似乎沒有緩解的跡象,傳統產品的產能仍然在擴張,新產品面市后的一段時期內也會遭遇產能過剩的風險。因此,他這次形容產能過剩用了更加令人緊張的詞語——“嚴峻”。
圖為魯西化工化肥生產裝置區。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產能過剩引發惡性競爭、效益下滑,遲早也會帶來或加劇失業以及資金拖欠等問題,任其發展,還會引發系統性風險,甚至經濟危機”。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認為,對于產能過剩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清醒的認識,因此,今年全行業要把化解產能過剩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產能過剩是正常的經濟現象,不光國內有,國外也有,甚至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也有。2012年,我國化工行業實現利潤總額3828.5億元,同比下降4.5%,比全國規模工業利潤增幅低9.8個百分點。而且,在行業產能過剩已經相當嚴重的背景下,有的地方仍然不考慮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能力,還在盲目規劃新建同類項目,如果這些項目建成投產,市場的同質化無序競爭現象將進一步加劇,將給行業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影響。為此,李勇武指出:“我們一定要下大決心、下大氣力,把化解產能過剩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做扎實、做出成效,為提高行業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打下良好的基礎。”
產能過剩問題的確復雜,但并非沒有解決之道。記者對部分專家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建議進行了歸納總結:一是政府要鼓勵企業自主開發新產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為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企業要重點發展高端新產品,不要在中低檔微利產品上費功夫。二是要合理控制投資。企業要理性,地方政府更要理性。企業要充分考慮上下游、同類企業的發展態勢并注重分工。三是政府要把嚴格控制總量與調節存量結合起來,嚴格限制產能擴張,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行業集中度。四是繼續強化建立行業準入門檻,下大力氣嚴格準入條件的同時,綜合運用環保標準、技術標準和稅收杠桿等多種手段倒逼過剩產能退出。五是支持具有競爭優勢的傳統行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例如純堿、氯堿、氮肥等行業,推動優勢企業“走出去”,到境外創建生產基地、營銷網絡、研發機構和知名品牌,通過全球產業布局轉移一批過剩產能。六是要建立全國性的產能信息交流平臺,讓業內企業能夠及時了解全行業的產能變化情況,進而做到科學決策、理性投資。
第二道坎:對外依賴
隨著化工行業規??焖贁U張,行業對能源資源需求快速增長。自2010年以來,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連續三年高于50%,并呈逐年遞增的態勢;天然橡膠也嚴重依賴進口市場;鉀肥對外依存度同樣逐年提高。
圖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在2013化工產業發展研討會上發言。
近年來新出現的熱點產品同樣不容忽視。據了解,目前在我國沿海沿江地區,投資建設進口丙烷脫氫制丙烯項目的熱潮如火如荼,尤其是民營企業,爭相上馬這類項目。據統計,目前在建的丙烷脫氫制丙烯的產能近500萬噸/年,以生產1噸丙烯產品消耗1.1噸丙烷為例,由于國產液化氣中的丙烷質量無法滿足丙烷脫氫工藝原料要求,這些裝置必須進口以國外油田伴生氣為來源的非煉油廠生產的高純度液化丙烷。因此,企業必然要承擔能否獲得長期、穩定、相對低廉的原料風險,可這似乎都不能阻擋民間資本爭相涌入的熱情。
依賴意味著話語權的缺失。在跨國公司通過并購重組、進一步加強對資源和原料的控制、強化市場優勢地位的時候,我國化工行業已經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合理利用國際資源與加強國內資源的綜合利用已經成為專家認可的方式。對外,確保充足穩定的原料供應來源,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在建企業要及早做好準備。同時,要扶持國內企業到國外興辦資源產業。
圖為2013化工產業發展研討會會場。
對內,化工企業要適應原料多元化發展趨勢,重點開發和推廣中低品位化學礦和重質油等劣質資源的高效利用技術、廢舊化工材料再利用、電石尾氣制化學品以及現代煤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重大技術,突破資源和能源制約“瓶頸”,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
中國化學礦業協會相關人士也建議,要根據不同礦種資源特點和開發利用現狀,繼續進行差別化管理。應控制磷礦產能的過快增長,鼓勵中低品位磷礦資源利用,加大國內鉀鹽礦找礦力度。針對硫鐵礦開采企業效益較低的問題,國家應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第三道坎:節能減排
當前,化工行業面臨的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據了解,2011年,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單位能耗持續下降,重點耗能產品單耗明顯下降。其中,乙烯下降20.4%,合成氨下降21.3%,燒堿下降23.1%,電石下降19.4%?;ば袠I減排也取得了突出成績:化學需氧量排放量32.8萬噸,比2005年下降42.4%;氨氮排放量9.35萬噸,下降57.7%。但是,隨著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張,2012年行業總能耗卻增長8.9%,是近年來的最大增幅。目前,行業總能耗已占到全國規模工業總能耗的19.9%。
工信部原材料司石化處處長蔣健認為,化工行業污染排放量大,在工業中居于前位,全行業有責任把生態文明建設、節能減排做好。他表示,下一步國家將從調整能源結構、優化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加快環境立法等方面著力推進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行業節能環保工作。
李勇武指出,當前全行業要大力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首先,要在行業內加快推廣清潔生產工藝,加快有毒有害產品、原料、工藝的替代步伐;其次,要加強對汞污染、磷石膏、鉻渣、PM2.5、揮發性有機物等行業重大環保問題的研究,做好循環經濟政策研究制定、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化工園區循環化改造、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等工作,培育一批示范工程、企業和園區。再次,進一步完善“能效領跑者”發布制度,充分發揮“能效領跑者”的典型引領和帶動示范作用。
最后,積極推進化工園區科學規范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與園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按照區域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充分考慮環境容量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科學地發展化工園區。要加強對現有化工園區的引導和管理,制定園區準入標準和安全環保考核辦法,通過園區內安全環保集中管理,提升行業安全環保水平,把化工園區建設成結構優化、管理先進、綠色低碳、鏈接循環的現代化學工業基地。
第四道坎:社會形象
隨著公眾環保意識提高,一個個質疑的聲音近年來總是圍繞著化工行業。顧宗勤用十分形象的比喻來表達他的無奈:化工成為過街之鼠。
2011年,我國總共發生?;肥鹿?6起,同比分別增加6起;2012年,又發生了寧波PX項目群體事件等一系列安全環保事件。
“有的事件源自小道消息,比如某個老教授簡單地一句話,某化工產品是有毒的??烧沁@樣的小道消息,卻引起了公眾的普遍關注和質疑。”顧宗勤說。
李勇武指出,行業安全環保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企業安全管理不到位,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缺乏事故應急預案,而事后處置又不及時,由此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化工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由于現代化工安全生產知識在一些企業中普及不到位,正面宣傳引導不夠,致使社會“談化色變”。在人們安全環保意識普遍提高、利益訴求多元化的情況下,針對大型化工項目建設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行業發展和社會穩定。如何處理好行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全行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參會專家普遍認為,化工行業要按照節約利用資源原則,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能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時,行業還要抓住國家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戰略性新產業的有利時機,為國民經濟提供更多更先進的環保技術與節能產品,促進全社會的節能減排。此外,還要鼓勵企業積極借鑒國際上推廣多年的“責任關懷”的經驗,加強化工全過程的安全管理,增強與所在社區的交流與互動,提高行業本質安全水平,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為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另外,環境問題就一定與化工有關?公眾的這個思維定式顯然是不正確的。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石化處處長蔡榮華就此強調,社會公眾要客觀看待環境問題,比如輿論將霧霾與石化產品聯系上,霧霾的確和化工有關,但不像網絡傳的那么嚴重。但化工行業自身也要正視這個問題,在做好環保的同時,企業要力爭研發出能夠消除霧霾的產品,發揮應有的作用。(本文圖片均由本報記者張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