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的故事有很多層次,我這里只講石油這一層,不涉其他。想談其他問題的讀者們,到這里可以打住了。
為討論計,假設釣魚島附近海域確實有石油,要不文章到這里就該結束。在假設成立的基礎上,問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釣魚島附近海域石油儲量歸中國所有,還是歸另外一國所有,對普通中國人有影響嗎?
我覺得沒有。
世界上有一個東西叫原油市場,交易量大,流動性強,全球價格趨同。無論在什么地方開采,絕大多數原油都是在國際市場上交易,有三個主要報價,因為運費等原因三個價格之間有區別但接近。有朝一日在釣魚島附近采出油來,也會按國際市場價格交易,無論賣家是中國石油公司還是誰,中國最終消費汽油的普通人不會感到一絲區別。
對普通中國人來說,有影響的絕不是石油儲量歸誰所有,而是國內中石油、中石化寡頭壟斷格局和目前的成品油非市場化定價機制。這個格局不破,國際油價漲則中國油價跟漲,國際油價跌而中國油價不跌的情況,慢慢消受吧。
第二個問題:釣魚島海域的石油掌握在中國手中,是否有利于中國的石油安全?
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們曾經兜售過一種保障中國石油安全的圖景:中國公司在海外開采儲量,用中國的船隊/管道運回中國,在中國自己的煉廠里加工。掌握釣魚島海域的石油有利于中國的石油安全,與這一圖景兼容。但這個圖景用來忽悠領導的,沒有誰傻到真這么干。
石油安全不在誰掌握石油儲量。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獲取加里曼丹島上的石油資源。日軍得償所愿,成功控制了油田,但一滴油也沒運回日本。所有運油船都被美國飛機炸沉了。中國的石油安全不在自己掌握石油儲量本身,而在于維護世界和平,確保持續穩定地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原油。沒有世界和平,就沒有石油安全。
第三個問題:油價那么高,每年付那么多美元買油,中國自己采油是不是更劃算?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石油儲量是一筆埋在地下的存款。對于上下游一體化的石油公司如中石油、中石化來說,原油開采業務與煉化業務實際上是相互對沖的。油價低的時候,煉化業務賺錢;油價高的時候,有較多石油儲量在手,可對沖煉化業務虧損。一位石油公司高層老實對我說,中國石油公司海外找油,不是為什么石油安全,就是為了“分享上游收益”。
去除石油安全的神秘外衣,讓石油回歸平常,于是可以用正常眼光看與石油有關的利益之爭,尋求用正常方式解決。
根據思享家七個習慣的批評,我又加了一段,如下:
七個習慣:人類歷史,就是一個資源爭奪的歷史。從來就沒有什么溫良恭謙讓,拳頭都很硬就談,不一樣硬就打,打不過的認孫子。沒有中石油,鐵礦石就是石油的未來。
盡管中石油中石化很腐敗,我也沒親戚在里面干,他們的存在對中國的意義很大。有本威廉·恩道爾的《石油戰爭》很有意思。可以看看西方怎么為了石油打仗。
我:能源安全我不敢說懂,但七個習慣的這種觀點我明白,用術語說,叫能源重商主義(energy merchantilism)。
2005年春我在SAIS的最后一門課是政策制定模擬。假設學生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東亞事務主管,如何制定對華政策。我分到的是石油問題,最后交的政策報告大概30頁,為此讀了不下千頁的論文和政策報告。
我的政策建議是:美國應允許乃至鼓勵中國加大某些特定國家的能源投資。這些國家能源儲量豐富、產量曾經巨大,但受戰亂影響,生產未能恢復,投資嚴重不足。美國要這么做,才能防止中國在能源重商主義政策驅使下,與伊朗等國靠近,走向與美戰略不兼容的軌道。我指的這個地區首先是伊拉克。2009年以來,伊拉克重新開放石油行業。現在誰最積極參與伊拉克石油天然氣開發?中石油和中石化。難道美國人剽竊了我的建議?我有時偷偷這樣自戀。
美國人為什么可能開放伊拉克石油行業給全世界石油公司?因為美國人的能源安全政策寫得很清楚:美國的能源安全指的是全球能源供給穩定,不受擾亂(disruption),不是供給是不是直接控制在美國人手中,也不是能源價格。
美國人這么定義,有其獨特原因,因為只要能源出現在國際市場上,美國人就有能力以市場價格獲得它。別的國家沒有這個條件,但也只能跟。要是對能源安全作別的定義,不小心會變成空中樓閣。如果如許多人所愿望的那樣“臺海必有一戰”,誰保護海運?誰保護油氣管道?誰保護油田?能源安全不能自欺欺人,更不能受國家能源公司既得利益的誤導和左右。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