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偉病倒在崗位上,因醫(yī)治無效不幸病逝。彌留之際,長偉最大的心愿,就是再回到吉林油田英臺采油廠看一看,再看一眼他的井組,再看一眼他心愛的油田。然而由于病情太重,李長偉的心愿成了遺愿,在回家的路上,長偉閉上的雙眼,再也沒能睜開。
噩耗傳回吉林英臺,人們幾乎重復著同樣的反應:先是驚愕,繼而是疑惑,然后陷入了沉思與痛惜。同事和朋友們紛紛以不同的方式悼念長偉:愿長偉的靈魂早歸英臺,愿長偉的事業(yè)繼續(xù)發(fā)展。
一名普通的員工,一個年僅27歲的年輕生命,如此牽動全廠上千人,這在英臺是從未有過的,原因很簡單:長偉太優(yōu)秀了。
在李長偉病逝后的那段日子里,所有了解長偉的人,都在總結(jié)評價長偉短暫而光輝的人生,回憶著長偉動人難忘的故事。
“長偉喜歡他的工作。”病重住院期間,李長偉牽掛最多的是工作。同事程彥華回憶說:“長偉在長春住院五六天了,我去看他。長偉對我說:‘大小伙子怎么說倒下就倒下了呢?不用擔心,沒有問題的,你們就在井組等我好了,”“長偉盤算著:‘上個月他已攢了5個休班,如果現(xiàn)在能回廠,并且中下旬不休,還可以出滿勤。’”同事姜云水一直保留著長偉最后的短信:“姜哥,我在北京,現(xiàn)在身體很虛弱,骨穿又做了4次,連起來的力氣都沒有,為了防止感染,整天戴著大口罩,不能下床。井組上的事只能拜托你了,我原計劃把7號井組的面貌徹底改變一下,我不想7號井組在我的手中出差錯,拜托了,姜哥。”后來姜云水知道,為了編這則短信,虛弱的長偉竟用了3個多小時。
“長偉能吃苦,能打硬仗。”采油一隊黨支部書記劉國新對李長偉勇戰(zhàn)洪魔的事記憶猶新:“2003年的那場特大洪水,143區(qū)塊全部位于嫩江行汛區(qū)內(nèi),積水普遍超過一米,最深處在二米以上。李長偉是黨員突擊隊的一員,45天沒有離開過井場,最重、最險的活總是搶在前面。為了防止原油從井口外滲,污染江水,必須對每個井口加攔油柵,并嚴加守護,有時,他們一天就要在冰冷的江水中頂著風浪干上七八個小時。但長偉從沒叫過一聲苦,始終和大家一道迎來了抗洪奪油斗爭的勝利。因此,長偉的名字被鐫刻在英臺采油廠 ‘中流砥柱’的豐碑上。”
“長偉愛學習。”廠人事管理部門的同志介紹說:“從部隊剛轉(zhuǎn)業(yè)時,長偉對油田一無所知。一年后,長偉就成了技術(shù)能手;僅僅兩年又成為‘高技能崗位明星’;3年剛過,長偉贏得了全廠‘十大杰出青年’稱號。在短短5年的工作生涯里,李長偉不僅考取了采油工、電工、壓力容器操作工3個技術(shù)工種的操作資質(zhì),還自學了大慶石油學院采油專業(yè)專科階段的全部課程,并獲得了大專文憑。”
“長偉珍惜榮譽。”戰(zhàn)友、同事潘月春最了解李長偉:“長偉是一個不服輸?shù)娜恕T?7號井組當了兩年的班長,兩年的綜合測評17號井組都位列全廠77個班組的第一名。后來領(lǐng)導把16號井組交給了李長偉,16號井組面貌也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就在長偉離開我們之前4個月,隊領(lǐng)導又把全隊的老大難7號井組讓長偉來管,在短短的一百多天中,7號井組的排名便向前提升了40個位次,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長偉有一顆金子般的愛心。”同事劉志山說:“每天早晨一看到飯盒,就會想起長偉,實在咽不下去。”原來劉志山有不吃早飯的習慣,李長偉每天都從食堂為他帶來可口的飯菜,并看著他一口一口吃下去。同事程彥華每次回長春,都把長偉的家當成旅館,長偉總是起得很早,為他收拾好行李,準備路上的飲水和吃的。程彥華說:“如今長偉走了,再到松原,也只能真的住旅館了。”
長偉走了,留給人們的是不盡的遺憾;長偉又回來了,長偉的精神帶給人們更多的思索和動力。